贩卖焦虑?油腻烂片?黄渤的《学爸》好看吗?
今年暑期档的黄渤成了大忙人。
【资料图】
《封神第一部》《热烈》《学爸》三部电影连轴转,其他两部即将落幕,《学爸》接替而上,这是黄渤的“HB+U”导演助力计划推出的又一部作品。
影片是标准的五幕剧,遵循开端、发展、高潮、结局、尾声的叙事逻辑。
电影一开场就是黄渤在学校外排号,计划让孩子进入城市最好的小学,随后的故事便是沿着“幼升小”一路展开。
信大师、买凶宅、合约结婚、剑走偏锋、抢学区房,卖洗浴中心去上海读双语国际学校,四处求爷爷告奶奶,拼命内卷。
但可惜的是,整部影片由开头始,也停在了开头。
接下来的每一幕都是在重复开头的剧情,向朋友学着打鸡血,跟闫妮一起发疯,求张钧甯带自己,别家孩子人中龙凤,自家娃儿一文不值。
这样的套路一次两次还行,但从头到尾都是换汤不换药,难免会导致《学爸》的节奏太平了,没有起承转合,没有跌宕起伏,没有承上启下。
在五幕剧的架构上,失去了高潮,强行大团圆。
这让电影的叙事结构失衡,成为为戏剧冲突和矛盾的故意为之,行文不够自然,只能是及格线左右的作品。
在情绪感染上欠缺张力,结局的说教也就不具有说服力,尾声的存在便变得可有可无,对观众几乎没有正向触动。
为什么《学爸》适得其反了?因为电影把个例当普遍,将所有东西都刻意夸大。
让角色脸谱化、工具化,内容已与现实主义无关,更多是向虚无主义靠近,或是贴近浪漫主义,但在片尾又回到了现实主义。
各种主义的来回横跳让《学爸》反内卷,给孩子减负的主题落实不到位,电影的视野是接受平凡,实际的效果却是恐慌、焦虑与躺平。
黄渤在最后,一番慷慨陈词的演讲,充满了自我感动,试图以爱来为影片收尾。
但身处现实的观众都明白,阶级是固化的,教育资源是分阶层的,雷小米的情况根本不可能有面试的机会。
尾声处,黄渤、万茜他们两家都不再鸡娃,然后乘法口诀都不会,单词都念不利索的两个孩子短时间内皆成了尖子生,这是《学爸》的虚无与浪漫。
电影有造梦的属性,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,这种改编也无可厚非。
可导演又是摇摆不定的,想要浪漫却放不下现实,结局看似和解,实则还是现实,尾声是童话但不真实。
黄渤不可谓不努力,为了孩子几乎放弃了自己的生活与尊严,凡是能想到的办法都不惜一切代价去做,但结果还是无济于事。
这很明显就在表示普通人家的孩子不可能有跨越阶层的半分可能,即使影片披上了喜剧的外衣,有了皆大欢喜的结尾,观众也不会看不出来。
《学爸》的自相矛盾由此而来。
呼吁观众与自己握手言和,给孩子好的未来,但影片处处都在说现实不可逆,没有晋升的希望。
买学区房,不行,让孩子上各种补习班,失败,施加压力,孩子不快乐,明争暗斗,被人捷足先登,跟别人拼,走到终点都看不见别人的起点。
前面一次次做不成,后面一次看清现实的动感情就拨得云开见月明,前后的鸿沟被轻易填平,致使《学爸》的号召立不住脚。
换句话说,导演也没想明白自己到底要表达什么,所以东一榔头西一棒槌。
其实,《学爸》的完成度、流畅度都不错,算是“HB+U”导演助力计划里一部还行的作品。
但导演这个添加一点,那个加进一些,各种语录来一遍,自我醒悟整一套,剧本也就四分五裂、杂乱无章了,让其无法更进一步。
面对电影的“乱”,观众自然是难以与之共情,对自己教育的认知更不会有丝毫改变。
这样一来,《学爸》存在的意义又在哪?也许是投机取巧的铜臭味,照猫画虎的复制粘贴,跟风现实题材的随大流,有意煽情的东施效颦。
但《学爸》并非一无是处,导演确实做到了“流畅度”这三个字。
如果将其当作一部普通的喜剧片看,乐呵乐呵得了,别附加其他东西还值得一看。
尽管故事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,所有剧情的推进都在预料之中,主打一个平平无奇,但观影过程不算无聊。
片中的那些笑点,在演员的诠释之下挺自然。
虽然是老套的反差式搞笑和突如其来的陷阱喜剧,但也有轻松愉快的氛围,《学爸》的问题就在这。
靠演员撑起剧本,足以证明导演在功底方面的欠缺,倘若换一套班子,《学爸》就不仅仅有“乱”了,恐怕连“能看”这两个字都保不住了。
黄渤的“HB+U”导演计划与宁浩的坏猴子七十二变电影计划相比,成材率太低了。
宁浩这边有文牧野这样的中国电影未来的希望,还有《孤注一掷》的导演申奥,虽不如文牧野,但对类型片的把握还是比苏亮强。
黄渤是一名好演员,但监制、导演和演员是三个不同的职业。
新人导演不仅要靠老一辈的知名度带,还需要他们在旁指点迷津,帮助他们的作品不要太跳、太离谱,保持在一个水准范围之内。
很显然,黄渤在这方面是不足的,他作为监制,更多时候应该是为了打响名头,对影片的干涉不会太多,不像宁浩,最起码能保证一个下限。
希望黄渤是“HB+U”的一个好的开始,毕竟新人需要扶持,观众需要新鲜血液,国产电影才能百花齐放、继往开来。